2017年第7期《新华文摘》“历史”栏目全文转载我校历史学院丁海斌教授于《澳门威利斯人学报》2017年第1期发表的题为《谈中国古代陪都的经济意义》文章,并作为封面重点文章加以推介。
《谈中国古代陪都的经济意义》全文近13000字,论述了陪都作为国家重要城市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综合性陪都。以洛阳为例,享有千年东都之誉的洛阳在西周、汉代、隋唐、北宋等几个时期都曾具有经济中心的意义,承担着贡赋汇集中心、物质转运中心、商业中心和重要手工业、农业生产基地等角色,并曾经成为国际大都会。二是经济性陪都。最具特色的是王莽设置的商业五都,而唐代天府之国的成都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成为南京和皇帝的避难所,处于长江中心的唐代南都江陵亦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享有“三商之源?华商之都”之誉的商丘终于在北宋成为经济陪都。三是其他类型陪都。经济意义在于它们既具有皇家特色,又常常是区域经济中心。
丁海斌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陪都现象”研究。此前已出版了《清代陪都盛京研究》《中国古代陪都史》等著作,发表了《论中国古代的多京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论中国古代陪都现象》《中国古代陪都十大类型论等约20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