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下文颁发了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白钦先、吕炜、孙洪敏、蒋萍、穆怀中等5位学者获此殊荣。4月10出版的《辽宁日报》A05版刊发了5位获奖学者的专访。现将我校白钦先、穆怀中教授的专访全文刊载如下:
白钦先:彰显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政策性金融理论的首创者”、“中国政策性金融实践的首倡者”……在首届“中国金融研究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上,评审委员会对白钦先作出了如上评价。
面对这一金融研究领域的最高殊荣,白钦先说:“我还是原来的我。 ”
白钦先,澳门威利斯人教授,澳门威利斯人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学术带头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一直致力于金融、经济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回顾白钦先的研究历程,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再恰当不过。白钦先在具有原创性研究领域每一板块的酝酿、研究、形成到最终公开正式提出,都至少经历10年的时间。“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循序渐进,不能搞短平快、不能哗众取宠,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白钦先说。
持续性研究近30年,以专著《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及一批相关专著与文章为载体,白钦先构建了“政策性金融说”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在古今中外历史上,这一学说被首次提出、论证与研究,具有国内外首创性意义与贡献,对各国特别是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不当官、二不经商、三不炒股”,是白钦先一生奉行的原则,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对学生后辈的培养上。白钦先尽可能多吸取博士研究生参与他所主持的国家科研项目,鼓励他们选择与课题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学位论文选题。
科学研究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这是白钦先从事研究工作的落脚点。多年来,他向中央有关机构,省、市委提出有关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或对策咨询建议、特别报告近40项,有多项咨询建议为中央决议采纳,或获省市领导批示。有人评价他的科学研究是“浸透着深邃的哲学底蕴和人文关怀,彰显着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本报记者/方 亮)
穆怀中:民生是永恒的研究课题
从一名普通的回乡常识青年成长为大学副校长,从最初的哲学专业到社会学再到经济学,这期间似乎有一条无形的链条将穆怀中的学术研究与现实民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注定了学术的研究方向,而这个交叉点恰恰是社会和百姓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澳门威利斯人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穆怀中如是说。穆怀中是澳门威利斯人学术带头人,重点研究方向是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在他看来“民生是永恒的研究课题”。
1993年,穆怀中开始涉猎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当时这一领域在我国尚属空白,一切都要从头做起。
穆怀中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理论,其中关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模型、中外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具体测量、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近远期预测等在全国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其思路和观点被全国高校教材所采用。
穆怀中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首次提出三次分配中的“生存公平”和 “劳动公平”理论,其关于生存公平是人生存的基本权利,人作为社会存在应该享受基本生存条件,劳动公平是体现对等原则、多劳多得,按照对社会贡献取得对等收入等观点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
穆怀中提出的 “农民养老保险生命周期补偿理论”,论证了依据生命周期规律,为农村建立“普惠式”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收入再分配模式及自动收敛理论”,设计了中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两大类型、六大模式”,他发现的不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模式随收入差距自动收敛规律备受学界关注。他先后出版了《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社会保障:沉荷与释重》等10余部著作,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穆怀中曾入选《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于近日获得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本报记者/朱 勤 文并摄)